音乐系钢琴教研室实践周:在多元体验中读懂音乐的“立体模样”

作者:撰稿:音乐系 吴瑕 摄影:23级许至唯、王丹丹  来源:音乐系  2025-07-21

 


 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钢琴教研室“鼓浪听音•科技探乐”实践周活动圆满落幕。钢琴教研室主任孙鹏一语道破活动内核:“我们想让学生明白,音乐从不只在音乐厅里绽放,更能扎根文化土壤、融入生活肌理、对接行业生态、链接未来趋势,成为真正的‘多面手’。”而学生们在实践中流露的真切感悟,恰恰印证了这场多元体验的深层价值。


鼓浪屿:让“会说话的老钢琴”传递专业传承

 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八卦楼管风琴博物馆里,古乐器在光影中流淌着时光的温润。音乐系优秀校友、现任钢琴博物馆讲解员的卢乐乐,专业视角解读每架钢琴的前世今生。2024级学生杨研忻沉醉其中:“在这样的场景里,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。这是对历史与艺术的致敬,更是对钢琴馆创办人胡友义先生的深情致意。老钢琴散发的历史韵味,总能引人陷入无限遐想。”


  孙鹏老师坦言:“邀请校友讲解,是想让学生看见‘专业的另一种可能’并非只有舞台聚光灯下的表演才是专业的全部。当专业扎根文化土壤,同样能生长出参天大树,这种鲜活的传承,比课本知识更具穿透力。”


禾盛社区:让艺术旋律浸润“人间烟火”

  禾盛社区鹭岛先锋志愿服务中心内,老兵讲述的“退役军人扎根基层”故事与区社会艺术协会会长张雅坤的“群众文艺与专业艺术融合”讲座,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学生对艺术价值的新认知。2023级学生李梓涵恍然大悟:“老兵说的‘踏实’与张老师讲的‘融合’本质相通——专业能力就像种子,唯有落在基层土壤,才能绽放服务之花。”


  学生们在老兵的皱纹里读懂岁月沉淀,在社区居民的笑声中领悟真谛:社区音乐从不是“降维表演”,真正的家国情怀从不做空泛抒情,而是让艺术化作温暖他人的力量。


闽南大院:在行业肌理中打破“舞台滤镜”

  闽南大院的深度交流直击行业内核。师生们与剧院教培、人力、票务、宣传等部门的老师深入对话,从剧院文化建设到艺术人才培养,从课程设计到运营逻辑,彻底打破“舞台即全部”的认知,明白音乐行业的发展需要跨领域协作与系统思维。


  2023级学生蔡博希:“剧院需要懂艺术的运营者,原来除了登台表演,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。”这种认知转变,让学生们开始主动关注“专业外的加分项”。


十二平均律公司:用科技之眼眺望“音乐未来”

  十二平均律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的探访为学生打开未来视野。国内知名录音专家孙老师、录音师郑思玥老师系统阐释声学原理与应用实践,助力学生建构跨学科知识体系在专业混音室体验尖端设备,感受科技对音乐的革新;音响工程制作专家林义超老师则带领学生探索AI音乐创作技术,师生围绕“AI能否替代人类创作”热议,促使学生跳出传统框架,思考音乐人的未来定位。


  音乐系王璜老师指出:“在AI飞速迭代的今天,找准‘人与AI协同共生’的平衡点至关重要。引导学生亲近科技,不仅是紧跟时代步伐,更要守住人类独有的艺术灵性与情感温度——这是AI无法复刻的核心价值。”


实践周的“成长答案”

  正如孙鹏老师的总结:“鼓浪屿告诉学生‘从哪里来’,社区指引他们‘到哪里去’,剧院示范‘路怎么走’,科技提醒‘要变成什么’。”实践周刚结束,22级王诗彤开始收集老乐谱、23级林心蕾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、23许至唯钻研新媒体运营——这场实践未授复杂理论,却让音乐的“旋律”化作成长的“节拍”。这恰是音乐系未来培养方向的生动注脚:以文化为根、以实践为壤、以科技为翼,让专业成长既扎得深,更飞得远。